中藥之最,全方位為您的身體著想,提高身體素質,就是這樣輕鬆,生活工作壓力不斷,更需要強健的體魄來應對。

清熱解毒之最——— 銀花
別名:老翁須、金釵股、金銀花藤、過冬藤。
藥用部位:莖枝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園柱形,多分枝,常纏繞成束,直徑1.5 ~6mm 。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綠色,光滑或被茸毛; 外皮易剝落。枝上多節,節間長6 ~9cm, 有殘葉及葉痕。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空。無臭,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性味歸經:寒; 甘、微苦; 歸心、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用於溫病發熱,瘡癰腫毒,熱毒血痢,風濕熱痺。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 ~30g; 或入丸、散; 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或熬膏貼; 或研末調敷; 或用鮮品搗敷。
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芳香化濕之最——— 藿香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應用:
1. 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若濕阻中焦、脘悶納呆者,與佩蘭等同用; 若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 用於嘔吐、洩瀉等。若感受穢濁、嘔吐洩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 若胃寒嘔吐者,可配半夏同用; 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 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 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 用於暑濕症。其治暑濕,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 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配伍紫蘇、陳皮。
此外,可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 ~9g 。
 


補血之最——— 當歸
別名:秦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痺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於經閉痛經,風濕痺痛,跌撲損傷。

由於當歸對婦女的經、帶、胎、產各種疾病都有治療效果,所以中醫稱當歸為“ 女科之聖藥” 。



補脾之最——— 山藥

別名: 山藥、懷山藥、淮山藥、土薯、山薯、山芋、玉延。

氣味: ( 根) 甘、溫、平、無毒。

藥用價值:

( 注意: 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山藥的根莖。 )

1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關定。一天服二次。

2 、禁口痢。治方同上。

3 、小便數多。用薯蕷( 礬水煮過) 、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4 、痰風喘急。用生薯蕷( 搗爛) 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

5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朮各一兩,人參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

6 、濕熱虛洩。用薯蕷、蒼朮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

7 、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

8 、手足凍瘡。有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根莖入藥,滋養強壯,治脾胃虧虛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

盾葉薯蕷,為薯蕷科植物,根莖橫生,形似生薑,又稱黃薑。以根部入藥。

盾葉薯蕷的根莖主要用於提取薯蕷皂素,薯蕷皂素為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的良好原料。現在國際國內用薯蕷皂素為原料生產60 至70 種甾體激素藥,廣泛用於治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避孕藥物等方面。



消食之最——— 神曲

別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百草曲。

性味歸經:苦,溫。 ① 《藥性考》: “ 微苦香甘。 ” ② 《綱目拾遺》: “ 甘淡,清香。 ”

藥用部位:入脾、胃、大腸經。麥粉、麩皮和多種藥物混和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

功效主治: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治傷食胸痞,腹痛吐瀉,痢疾,感冒頭痛,小兒傷飢失飽。



清痰之最 ——— 貝母

性味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 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 還有散結開鬱之功,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癧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使用方法:內服: 3-10g; 研細粉沖服,每次1-1.5g 反烏頭。寒濕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藥: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退黃之最——— 茵陳

別名: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祛風之最 ——— 獨活

功效:疏風解毒,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用於痘瘡,跌打損傷,頭痛、腰痛等症。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肺、脾、腎三經。



安神之最——— 棗仁

別名:山棗、酸棗子、別大棗、刺棗。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養心,安神,斂汗。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盜汗。



溫里之最——— 附子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

1. 用於厥逆亡陽、脈微欲絕。若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乾薑、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 如果大出血後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 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痿、尿頻之症,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 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洩之症,配合黨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等藥同用。

3. 用於風寒濕痺、周身骨節疼痛等症。與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解毒方法:

1 、蘿蔔搗汁一大碗, 入黃連甘草各五錢, 犀角二錢, 煎藥至八分飲之, 其毒即解

2 、蜂蜜亦可解附子毒,急性中毒不適用

3 、炙甘草、萊菔煎湯,解附子毒特效

備註:本品因炮製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狀:口腔灼熱,發麻( 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 ,流涎,噁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則( 弱而緩) ,皮膚冷而粘,面色發白,可能突然死亡。解救方法: 1 ~ 2% 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 服活性炭( 混於水中服下); 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對症治療; 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 注意保溫; 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 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止咳之最 ——— 杏仁

別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歸經:肺 ; 脾 ; 大腸經。

功效:祛痰止咳; 平喘; 潤腸; 下氣開痺。

食物相剋:杏仁不可與小米同食; 杏仁不可與黃芪、黃芩、葛根等藥同用。

食療作用:

1 、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溫 ;

2 、宣肺止咳,降氣平喘,潤腸通便,殺蟲解毒 ;

3 、主治咳嗽,喘促胸滿,喉痺咽痛,腸燥便秘,蟲毒瘡瘍。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有呼吸系統問題的人更適合; 癌症患者以及術後放化療的人適宜食用 ;

2. 嬰兒慎服,陰虛咳嗽及洩痢便溏者禁服。



利水滲濕之最——— 茯苓

藥性:甘、淡、平、歸肺、胃、腎經。

藥效: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寧心。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藥用:

1 、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肺癌茯苓、麥冬、川貝各15 克,紫河車、熟地、生地、澤瀉、豬苓、紫貝齒、首烏、龍骨各12克,當歸、白芍、女貞子、白朮、丁香、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阿膠( 烊兌) 、玳瑁末、蘆薈各9 克,砂仁、人參各6 克,硃砂、琥珀、甘草各3 克,牡蠣、禹餘糧各30 克水煎服,日1 劑。

連服1 週後,接服下方:半枝蓮、忽木各30 克水煎服,日1 劑。連服 1 週後,又換服上方。如此交流換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狀緩解, X 線複查陰影消失。胃癌茯苓、龍葵、半枝蓮各15 克,紅參、白朮、黃芪各9 克,訶子肉6 克,乾薑、丁香、炙甘草各3 克水煎服,日1 劑。能使面浮足腫、腹脹便溏等症狀逐漸改善,飲食好轉。食管癌 茯苓 45 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 克,蘇梗、橄欖各18 克,枳殼15 克,橘紅、生薑各9 克,硼砂3 克水煎2 次,早、晚分服,日1 劑,繼續服用,能使症門面減輕,進食順利, X 線複查癌灶明顯縮小。肝癌茯苓、龍葵各45 克,白英、半枝蓮各15 克,白芍、丹皮各9 克,玄參6 克水煎2 次分服。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範圍。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佈均勻。淋巴肉瘤茯苓、丹參、生牡蠣各30 克,鱉甲15 克,鬱金、枳殼、白朮、柴胡、紅花、五靈脂、雞內金、白芍各9 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 克水煎服。可使症狀緩解, 3 個月後有片顯示淋巴結縮小。宮頸癌茯苓、半枝蓮、蜀羊泉各30 克,山藥、生地各15 克,知母、黃柏、澤瀉各9 克,牡丹皮6 克,紅棗10 枚水煎服。能使白帶減少,尿頻,腰竣等症狀好轉,局中病灶消失。子宮肌瘤茯苓、桂枝、當歸、牡丹皮各180 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蠣、鱉甲各120 克,紅花75 克,三棱、莪朮、乳香、沒藥各60 克共研細末,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丸重9 克,每服1 丸,日3 次,溫開水送,持續服藥1 年,能使月經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茯苓、喜樹根皮各15 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馬鞭草、葵樹子各9 克水煎服。能使症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延長生存期,宜於急性各型。

2 、利水化飲,用​​於水濕痰飲:治水濕瀦留茯苓30 克,白朮15 克,豬苓、大腹皮、木瓜各12 克,檳榔、蘇梗、澤瀉、桑白皮、陳皮各9 克,人參、炙甘草各3 克水煎服。脾虛不化、茯苓、黨參、白朮各60 克,神曲、麥芽、山楂、山藥、砂仁、陳皮、肉荳蔻霜各30 克,木香、黃連、甘草各22 克,共研細末,水氾為健脾丸,每服9 克,日2 服,溫開水送。心神失養茯苓9 克,酸棗仁15 克,知母6 克,川芎4.5 克,甘草3 克水煎服,為酸棗仁湯。亦宜於虛煩不眠、心悸眩暈等症。



芳香開竅之最 ——— 麝香

別名:香麝、獐子、山驢子。當門子,臍香,麝臍香,四味臭,臭子,臘子,香臍子,遺香,心結香、生香、元寸香。

性味歸經:辛,溫,歸心、脾經。

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應用:

1. 用於閉證神昏。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為醒神回甦之要藥,最宜閉證神昏,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治療溫病熱陷心包,痰熱蒙蔽心竅,小兒驚風及中風痰厥等熱閉神昏,常配伍牛黃、冰片、硃砂等藥,組成涼開之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牛黃抱龍丸等; 用治中風卒昏,中惡胸​​腹滿痛等寒濁或痰濕阻閉氣機,蒙蔽神明之寒閉神昏,常配伍蘇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藥,組成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2. 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作用,內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乳香、沒藥同用,即醒消丸,或與牛黃、乳香、沒藥同用; 用治咽喉腫痛,可與牛黃、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 用於血瘀經閉,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痺等證。本品辛香,開通走竄,可行血中之瘀滯,開經絡之壅遏,以通經散結止痛每週一次, 2 週一療程,療效滿意; 用治痺證疼痛,頑固不癒者,可與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祛風濕藥同用。 ?4. 用於難產,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經,有催生下胎之效。常與肉桂為散,如《張氏醫通》香桂散; 亦有以麝香與豬牙皂、天花粉同用,蔥汁為丸. 外用取效,如《河北醫藥集錦》墮胎丸。

此外,近代臨床報導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氣霧劑治療心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豬牙皂、白芷等製成麝香心絞痛膏,分別敷於心前區痛處及心俞穴, 24 小時更換一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均有顯效; 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療肝癌及食道、胃、直腸等消​​化道腫瘤,可改善症狀、增進飲食; 對小兒麻痺症的癱瘓,亦有一定療效。



重鎮安神之最——— 硃砂

別名: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性味功能:甘,微寒 ; 無毒。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臨床應用:

1. 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硃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 重能鎮怯。所以硃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硃砂安神丸; 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藥配伍; 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 用於驚風,癲癇。本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 治小兒急驚風,多與牛黃、全蠍、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 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 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注意:本品無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水飛入藥。不宜過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腎病患者慎用。



清熱之最——— 石膏

藥物功效:解肌清熱,除煩止渴。

主治: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性味歸經:辛甘,寒。 ① 《本經》: “ 味辛,微寒。 ” ② 《別錄》: “ 甘,大寒,無毒。 ” ③ 《醫學啟源》: “ 《主治秘訣》雲,性寒,味淡。 ” 入肺、胃經。 ① 《湯液本草》: “ 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 ” ② 《本草衍義補遺》: “ 入陽明、手太陰、手少陽。 ”

藥物配伍:① 《本草經集注》: “ 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 ② 《藥性論》: “ 惡巴豆,畏鐵。 ” 配桑葉,清宣肺熱; 配桂枝,表裡雙解; 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配知母,清熱除煩; 配半夏,肺胃雙清、降逆化痰; 配甘草,清肺止咳; 配竹葉,清熱除煩。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醫學啟源》: “ 《主治秘訣》雲,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



瀉火之最——— 黃連

別名:王連, 支連, 川連, 雞爪連, 雞爪黃連, 光連, 雅連, 峨嵋連, 嘉定連, 刺蓋連, 野黃連, 鳳尾連

藥用部位:黃連, 三角葉黃連, 峨嵋野地連或云南黃連的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 , 清熱燥濕藥

功效主治: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 ~ 1 錢;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用藥忌宜: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洩瀉,五更洩瀉慎服。 ④ 朱震亨: “ 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 ⑤ 《本草經疏》: “ 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洩瀉腹痛; 小兒痘瘡陽虛作洩,行漿後洩瀉; 老人脾胃虛寒作瀉; 陰虛人天陰德洩,病名腎洩; 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

用藥配伍:① 《本草經集注》: “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自鮮皮。畏款冬。勝烏頭。 ” ② 《藥性論》: “ 惡白殭蠶。忌豬肉。 ” ③ 《蜀本草》: “ 畏牛膝。 ”


  
降氣之最 ——— 沉香

別名:蜜香,沈水香。原植物白木香又名:土沉香,女兒香,牙香樹、莞香、六麻樹

功效:降氣溫中,暖腎納氣。

主治: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① 《別錄》: “ 療風水毒腫,去惡氣。 ” ② 陶弘景: “ 療惡核毒腫。 ” ③ 《海藥本草》: “ 主心腹痛、霍亂、中惡,清神,並宜酒煮服之; 諸瘡腫宜入膏用。 ” ④ 《日華子本草》: “ 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 ( 治) 冷風麻痺,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 ” ⑤ 《珍珠囊》: “ 補腎,又能去惡氣,調中。 ” ⑥ 《綱目》: “ 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 ⑦ 《醫林纂要》: “ 堅腎,補命門,溫中、燥脾濕,瀉心、降逆氣,凡一切不調之氣皆能調之。並治噤口毒痢及邪惡冷風寒痺。 ” ⑧ 《本草再新》: “ 治肝鬱,降肝氣,和脾胃,消濕氣,利水開竅。 ”

性味歸經:辛苦,溫。 ① 《別錄》: “ 微溫。 ” ② 《海藥本草》: “ 味苦,溫,無毒。 ” ③ 《日華子本草》: “ 味辛,熱,無毒。 ” ④ 《綱目》 : “ 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

入腎、脾、胃經。 ① 《雷公炮製藥性解》 :“ 腎、命門二經。 ” ② 《本草經疏》: “ 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 ③ 《藥品化義》 : “ 入肺、腎二經。 ” ④ 《本草經解》: “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 ~ 1 錢; 磨汁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陰虧火旺,氣虛下陷者慎服。 ① 《本草經疏》: “ 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 心經有實邪者忌之; 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 ” ② 《本草匯言》: “ 陰虛氣逆上者切忌。 ” ③ 《本經逢原》: “ 氣虛下陷人,不可多服。 ” ④ 《本草從新》: “ 陰虧火旺者,切勿沾唇。 ”

藥物配伍:配木香:補氣行氣。配肉蓯蓉:溫腎滋陰。



止痛之最——— 元胡

別名:延胡索、延胡、玄胡

藥材形狀與質量:塊莖呈不規則的扁球形,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不規則網狀細皺紋,上端多數凹陷,有莖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臍狀。質堅脆,斷面金黃色至黃棕色,角質樣,有光澤。以個大、飽滿、皮細、質堅、斷面金黃色、角質樣、有光澤者為佳。

藥理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紫堇鹼、四氫巴馬亭有鎮痛作用,四氫巴馬亭鎮痛指數較高。四氫巴馬亭對大腦皮層及皮層下的電活動都能抑制,尤以皮層運動區較為敏感。去氫紫堇鹼能保護大鼠因飢餓或註射可的松和利血平等所產生的實驗性胃潰瘍,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

性味功能:元胡味辛、苦,性溫。有活血散瘀,利氣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於全身各部氣滯血瘀之痛,痛經,經閉,癥瘕,產後瘀阻,跌撲損傷,疝氣作痛。水煎服。

用量:煎劑: 3~15 克。丸散: 0.3​​5~13.5 克。外用:適量。

  

止血之最 ——— 三七

別名:開化三七、人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盤龍七。

特徵: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細胞。韌皮部散佈樹脂道。形成層環常略彎曲。木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近形成層處稍​​多,作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澱粉粒,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射線細胞中澱粉粒尤多。

主要功效: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以根、根狀莖入藥。是名貴中藥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是雲南白藥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葉也能入藥,當茶飲。

三七花茶的功效:三七花茶具有食用方便、潤口、止渴等特點,主要功效跟三七相似,主要功效特點是: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三七花可以像喝茶一樣每天喝幾杯,而且它還像普洱茶一樣耐泡 !

醫學功能:

(1) 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顯著的造血功能 ;

(2) 能加強和改善冠脈微循環,擴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 金不換” 之說法。

三七“ 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 ”“ 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 。



補陽之最——— 鹿茸

性味:甘咸、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症。

禁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癒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補陰之最——— 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歸經:苦甘、平。 ① 《本經》: “ 味苦,平。 ” ② 《別錄》: “ 甘,無毒。 ”; 入肝、腎經。 ① 《本草經疏》: “ 入足少陰經。 ” ② 《本草再新》: “ 入肝、肺、腎三經。 ”

功效分類:補虛藥 , 補陰藥

功效主治: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 《本草經疏》: “ 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洩之患。 ”

藥用依據:

1 、《本草經疏》: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補中者,以其味甘,甘為主化,故能補中也。此藥有變白明目之功,累試輒驗,而《經》文不載,為闕略也。

2 、《本草述》:女貞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 由腎至肺,並以淫精於上下,不獨髭鬚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女貞同固本健陽丸服之,尚有腹疼,則信茲味性果寒也,時珍雲溫,亦不察之甚矣。

3 、《本草新編》:女貞實,近人多用之,然其力甚微,可入丸以補虛,不便入湯以滋益。與熟地、枸杞、南燭、麥冬、首烏、旱蓮草、烏芝麻、山藥、桑椹、茄花、杜仲、白朮同用,真變白之神丹也,然亦為丸則驗,不可責其近功。女貞子緩則有功,而速則寡效,故用之速,實不能取勝於一時,而用之緩,實能延生於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4 、《癸辛雜識》:女貞之為白蠟,勝國( 指元代) 以前,略無紀載。

5 、《本經逢原》:女貞,性禀純陰,味偏寒滑,脾胃虛人服之,往往減食作瀉。

6 、《本經》:以枸骨主治,誤列此味之下,後世謬認女貞有補中安五臟之功,多致誤用,滋患特甚,因表而出之。

7 、《重慶草藥》:散氣血,止氣痛。治齁病,咳嗽,白帶。

8 、《本經》: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9 、《本草蒙筌》:黑髮黑須,強筋強力,多服補血去風。

10 、《綱目》:強陰,健腰膝,明目。

11 、《本草經疏》:涼血、益血。

12 、《本草正》:養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陰瘡,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淚。

13 、《綱目》: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瘍瘡潰爛,久者以水煮,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瘡,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

14 、《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止因傷出血,消炎消腫,治湯火傷。內服可止咳嗽,止吐血。

15 、《本草再新》:養陰益腎,補氣舒肝。治腰腿疼,通經和血。



生津之最——— 石斛

別名:林蘭、禁生、杜蘭、金釵花、千年潤、黃草、吊蘭花

藥用部位:莖

藥材性狀:鮮石斛: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約30cm ,直徑0.4 ~ 1.2cm 。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紋,節明顯,色較深,節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環草石斛: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或盤繞成團,長15 ~ 35cm ,直徑0.1 ~ 0.3cm ,節間長1 ~ 2cm 。表面金黃色,有光澤,具細縱紋。質柔韌而實,斷面較乎坦。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微寒;甘;歸胃、腎經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 ~ 15g( 鮮品加倍) ,宜久煎; 或熬膏; 或入丸、散。

禁忌: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 指胃酸分泌過少者) ,均禁服。



溫痰之最 ——— 半夏

別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地茨菇,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捉嘴豆子,地巴豆,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

性味:性溫,味辛 ; 有毒。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 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臨床功效:

1. 用於痰多咳嗽。用半夏的地下部分製成半夏露糖漿, 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與陳皮、茯苓等配伍; 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 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 治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痺,結胸。痰濕內阻、胸脘痞悶者,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 如寒熱互結,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此外,又常用於胸痺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 治結胸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癧、瘡瘍腫痛、梅核氣等。治癭瘤瘰癧痰核,與海藻、昆布、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

4. 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 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 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 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平肝之最——— 羚羊角

性味:咸、寒。

功用: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症。

禁忌:肝經無熱者不宜。

鑑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 稱全活羚羊) 者為佳。

  

辛涼之最 ——— 薄荷

別名: 野薄荷( 各地) ,夜息香、南薄荷( 山東) ,水薄荷( 雲南) ,水益母、接骨草( 雲南昆明) ,土薄荷、魚香草( 四川) ,人丹草,野仁丹草、見腫消( 江蘇) ,蘇薄荷,蕃荷菜等。

性味功效:

薄荷在醫藥上廣泛用於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全草入藥,辛,涼。歸肺、肝經,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鬱和止癢等功效,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癧等症,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於神經痛等。

日常功效:

1 、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 、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 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生甘草、殭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 、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 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 、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鬱,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5 、此外,本品芳香闢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症,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攻下之最——— 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 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涼血之最——— 犀角

別名:低密( 《綱目》 ) ,烏犀角( 《證治準繩》 ) ,香犀角( 《現代實用中藥》 ) 。

性味:酸鹹,寒。 ① 《本經》:味苦,寒。 ② 《別錄》:酸鹹,微寒,無毒。 ③ 《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入心、肝經。 ① 《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③ 《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① 《本經》:治百毒​​,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

② 《本草經集注》:解莨菪毒。

③ 《別錄》: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④ 《藥性論》:闢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

⑤ 《食療本草》:治赤痢,研為末,和水服之; 又主卒中噁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⑥ 《日華子本草》:治心煩,止驚,退熱淚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⑦ 《綱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 痘瘡稠密,內熱裡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理氣之最——— 枳實

別名:枸頭橙、臭橙、香橙。

性味歸經:苦、辛、酸,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於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 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1 、慢性胃病,胃下垂:枳殼15 克,野山楂9 克,水煎去渣,一日2 次分服,久服有效。

2 、肝胃氣痛( 包括神經性胃痛) :枳實、橘皮各6 克,甘草3 克,開水沖泡,一日3 次分服。

3 、奔豚氣痛( 包括腸蠕動不安) :蘇枳殼焙燥研細末,以米湯送服,每服3 克,一日3 次。

4 、產後子宮下垂或脫肛:蘇枳殼12 ~ 18 克,黃芪、甘草各6 克,水煎,一日2 次分服。

5 、小兒脫肛:幼小青嫩的枳實,焙燥研細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 克,一日3 次。

6 、脫肛:枳殼30 克,赤石脂( 煅研包) 、升麻各6 克,黃耆12 克,水煎, 1 日2 次分服。

  

舒肝之最 ——— 鬱金

別名:玉金,薑黃、毛薑黃。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肝、心、肺經。

功能主治:行氣化瘀,清心解鬱,利膽退黃。用於經閉痛經, 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宜忌: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http://goo.gl/kDNHGD
多少人拼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拼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rakii07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